技术文章
TECHNICAL ARTICLES✔️ 根据水质检测结果(如菌落总数、藻类密度、pH值)确定处理目的:
预防性消毒:抑制微生物繁殖(适用于常规维护);
治疗性杀灭:快速消除爆发性藻华或严重污染;
系统清洗:配合粘泥剥离剂清除生物膜。
场景 | 推荐药剂类型 | 优势说明 | 禁忌提示 |
---|---|---|---|
工业循环冷却水 | 非氧化性季铵盐类 | 不易分解,持效时间长 | 避免与阴离子阻垢剂混用 |
景观水池/喷泉 | 过硫酸氢钾复合盐 | 广谱杀菌,同步絮凝悬浮物 | 勿用于养殖水体 |
污水处理生化池 | 二氧化氯 | 选择性杀灭有害菌群 | 控制投加量防止破坏硝化 |
饮用水储水池 | 次氯酸钠 | 成本低,残留易降解 | 需严格控余氯量 |
⚠️ 重要原则:使用前务必进行小试(取少量水样模拟投加),观察是否有絮凝过度或变色异常。
计算投加量
公式参考:投加浓度(ppm) = (目标剂量 × 系统水量) / 药剂有效含量(%)
示例:对100m³循环水投加100ppm的某50%浓度液体药剂,需用量= (100×100)/50=20kg。
差异调整:高温季节可提高10%~20%剂量,硬质水需增加分散剂辅助。
配制溶液
✅ 正确做法:在专用塑料容器中先加水后缓慢加入固体药剂,充分搅拌至溶解;
❌ 错误警示:禁止反向操作(将水倒入药剂引发剧烈反应)。
投加点位选择
位置 | 优势 | 适用场景 |
---|---|---|
循环水泵吸入口 | 保证药剂均匀分布 | 大型冷却塔、中央空调 |
高位膨胀水箱 | 利用重力自然扩散 | 高层建筑二次供水系统 |
多点分段投加 | 解决短流区死角问题 | 复杂管网系统 |
控制接触时间
🕒 作用时长:氧化性药剂≥2小时;非氧化性药剂≥6小时;
⏳ 流动状态要求:保持系统单台泵运行,避免静止浸泡导致局部腐蚀。
排空与冲洗
💦 排水标准:当余氯<0.1mg/L或颜色消失后可排放;
🚰 冲洗建议:对生活饮用水系统需排水后补充新水至余氯达标。
安全防护
🧤 强制装备:耐酸碱手套+护目镜+防毒面具(尤其使用含氯制剂时);
🚿 应急处理:皮肤接触立即用清水冲洗15分钟,误吸新鲜空气处置。
兼容性管理
❌ 禁止混合的物质:含氯药剂与酸性清洁剂同用会产生致命毒气;
🔍 材质影响:青铜材质换热器禁用含铜离子药剂,不锈钢设备慎用过氧化物。
环境影响控制
🐟 生态防护:排水口设置缓冲池,避免直接排入自然水体;
🌿 植物保护:园林灌溉系统使用时避开花卉嫩叶期。
检测项目 | 检测频率 | 判定标准 | 工具推荐 |
---|---|---|---|
余氯/总氯 | 每小时1次 | 游离氯0.3-0.5mg/L | DPD比色卡 |
异养菌计数 | 处理前/后各1次 | HEIC下降率≥90% | ROD瓶培养法 |
藻类密度 | 每日显微镜观察 | 视野内藻细胞<5个/格 | 浮游生物计数框 |
挂片腐蚀率 | 每月1次 | <0.005mm/月 | 标准试片称重法 |
日期 | 药剂名称/浓度 | 投加点位 | 投加量(L) | 处理前数据 | 处理后数据 | 操作人 | 备注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2025.03.15 | PCMX-85% | A点 | 12 | HEIC=2×10⁶ | HEIC=1.2×10⁵ | 张三 | 雨天延长接触时间至8小时 |
⚡️ 紧急处理方案:
① 上午9点投加200ppm过硫酸氢钾复合盐;
② 同时开启全部风机强化曝气;
③ 下午15点补加50ppm季铵盐维持;
④ 次日晨检测藻密度由1.2×10⁷个/L降至3×10⁴个/L。
🌱 长效解决方案:
✓ 每月交替使用:第1周投加100ppm二氧化氯;
✓ 第3周投加80ppm季铵盐+20ppm有机硫粘泥剥离剂;
✓ 配合每周两次自动反冲洗过滤罐。
错误做法 | 后果 | 正确做法 |
---|---|---|
单一长期使用同种药剂 | 微生物产生抗药性 | 每季度更换不同作用机制药剂 |
晴天正午投加含氯药剂 | UV催化分解失效快 | 傍晚或阴天投加 |
直接向蓄水池抛洒固体药剂 | 底部沉积灼烧设备 | 制成母液后多点注入 |
忽视排水后的冲洗步骤 | 金属管道慢性腐蚀 | 排水后用清水置换3次 |
总结:科学使用杀菌灭藻剂需把握"三准"原则——精准诊断水质状况、准确计算药剂用量、精确控制接触时间。建议建立标准化操作程序(SOP),并定期进行员工培训考核。对于复杂系统,推荐采用在线监测+自动加药装置实现智能化管控。
上一个:循环水阻垢剂使用方案
下一个:杀菌灭藻剂使用方案比例
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里坦镇石疙瘩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