技术文章
TECHNICAL ARTICLES正确使用氧化性杀菌剂需结合药剂特性、水质条件和系统需求,以下为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:
根据水质和需求选剂
次氯酸钠/氯气:适用于pH中性或酸性水体(如游泳池、循环水系统),成本低但受有机物影响大。
二氧化氯:适合含有机物或氨氮的水体(如冷却塔、污水处理),分解产物无毒,但成本较高。
臭氧:用于高要求场景(如食品加工用水),无残留但需现场制备。
避免与还原性物质共存
若水中含硫化氢、亚铁离子等,需先通过曝气或预氧化(如臭氧)去除干扰。
水质检测与调整
必测指标:pH、余氯、浊度、微生物含量(如异养菌计数)、还原性物质(如硫化氢)。
pH调节:次氯酸型药剂需在pH 6.5-7.5范围内使用,碱性环境需加大投加量。
有机物预处理:若水体浑浊或有机物多,可先投加少量氧化剂(如臭氧)消耗干扰物质。
计算投加量
次氯酸钠:50-100 mg/L(冲击投加,持续2-4小时);
二氧化氯:50-200 mg/L(视水质调整);
臭氧:2-5 mg/L(需配合发生器)。
公式:
参考剂量:
投加方式
冲击投加:短时间内高浓度投加(如1-2小时内),用于应急杀菌或定期控制。
连续投加:低浓度持续投加(如次氯酸钠2-5 mg/L),用于日常抑菌。
均匀分散:通过多点投加或搅拌确保药剂均匀分布,避免局部浓度过高导致腐蚀。
配套措施
缓蚀剂联用:投加氧化性药剂后,补充缓蚀剂(如苯并三氮唑5-10 mg/L)减缓金属腐蚀。
避免光照/高温:部分氧化剂(如次氯酸钠)需避光储存,高温会加速分解。
检测指标
余氯/氧化剂残留:投加后2-4小时检测,确保达到杀菌浓度(如次氯酸钠余氯≥0.5 mg/L)。
微生物复测:24小时后检测异养菌、藻类密度,评估杀菌效果。
调整策略
效果不佳:增加投加量或延长接触时间,检查是否有有机物干扰。
腐蚀加重:减少投加频率,加强缓蚀剂投加,或切换非氧化性杀菌剂。
交替使用方案
每月1次二氧化氯冲击投加(100 mg/L);
每周1次非氧化性杀菌剂(如季胺盐类10-20 mg/L);
每日低浓度次氯酸钠(2-5 mg/L)维持。
示例:
目的:避免微生物长期接触单一药剂产生抗药性。
系统清洗结合杀菌
物理清洗(高压水枪、刷洗)后,立即投加氧化性杀菌剂清除残留生物膜。
安全防护
操作氯气、二氧化氯时穿戴防毒面具和防护服,避免吸入或皮肤接触。
臭氧投加需在密闭空间进行,防止人员暴露。
环保合规
监控排水口余氯,避免过量排放(如次氯酸钠余氯≤1 mg/L);
优先选择分解产物安全的药剂(如二氧化氯替代氯气)。
问题 | 原因分析 | 解决方案 |
---|---|---|
杀菌效果差 | 有机物干扰、投加量不足、接触时间短 | 提高剂量,延长投加时间,预氧化处理 |
系统腐蚀加重 | 余氯过高、未投放缓蚀剂 | 补充缓蚀剂,降低投加频率 |
生物黏泥反弹 | 未清除生物膜 | 结合物理清洗后投加杀菌剂 |
选剂:根据水质选择合适氧化性杀菌剂(如次氯酸钠、二氧化氯)。
检测:测定pH、余氯、微生物及干扰物质。
调质:调节pH至最佳范围(如次氯酸钠需酸性条件)。
投加:按剂量冲击或连续投加,确保均匀分散。
验证:检测余氯和微生物杀灭效果。
交替:与非氧化性杀菌剂交替使用,避免抗药性。
防护:遵守安全操作规程,减少环境和人体风险。
通过以上步骤,可高效、安全地使用氧化性杀菌剂,最大限度发挥其杀菌作用并延长设备寿命。
上一个:没有了
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里坦镇石疙瘩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