技术文章
TECHNICAL ARTICLES实现有效的絮凝效果需要综合考虑水质特性、絮凝剂选择、投加方式及工艺参数优化。以下是关键步骤和要点:
了解污染物类型:
悬浮物(如泥沙、藻类)需通过电荷中和或网捕作用去除;
胶体颗粒(如黏土、有机物)需吸附架桥;
溶解性污染物(如重金属、磷酸盐)需结合化学沉淀。
检测关键指标:
pH、浊度、电导率、污染物浓度(如COD、重金属、磷);
水体温度、流速及是否存在干扰物质(如油类、有机物)。
无机絮凝剂(如PAC、PFS、硫酸铝):
适用于快速电荷中和与初步凝聚,对高浊度水效果明显;
铝盐适用中性至弱酸性水质,铁盐适应范围更广(pH 5-9)。
有机絮凝剂(如聚丙烯酰胺PAM):
阴离子型适用于带正电颗粒(如金属氢氧化物沉淀);
阳离子型适用于带负电颗粒(如有机物、藻类);
非离子型适用于复杂水质或低温环境。
复合絮凝剂:
无机+有机复配(如PAC+PAM)协同增效,先无机后有机投加;
纳米材料或生物絮凝剂(如壳聚糖)用于特殊场景(如重金属去除、环保要求)。
烧杯试验确定最佳剂量:
通过梯度投加试验(Jar Test)优化絮凝剂类型和投加量,避免过量导致返浑或成本浪费。
投加顺序:
先加无机絮凝剂(如PAC)压缩双电层,再加有机絮凝剂(如PAM)桥联絮体;
化学沉淀剂(如石灰调pH)需优先投加,确保反应充分。
pH调节:
铝盐最佳pH=6-7.5,铁盐pH=5-9,化学沉淀需根据污染物调整(如除磷pH=5-6);
使用酸碱调节剂(如石灰、硫酸)精确控制。
搅拌强度与时间:
快速搅拌(100-300 rpm,1-2分钟):分散药剂,促进混合;
慢速搅拌(30-50 rpm,10-20分钟):巩固絮体生长,避免破碎。
水力条件:
避免过高流速破坏絮体,反应池设计需保证停留时间(通常30-60分钟)。
低温低浊水:
选用聚硅酸铝铁等复合絮凝剂,或增加投加量;
延长搅拌时间和反应时间。
高有机物废水:
先投加氧化剂(如臭氧、ClO₂)破坏有机物,再絮凝;
选择阳离子PAM或两性絮凝剂。
含重金属废水:
先调碱(如投加石灰)沉淀重金属,再投加絮凝剂;
可复配硫化钠(生成硫化物沉淀)或螯合剂(如DTPA)。
污泥密实性:
优化絮凝剂投加量,避免松散絮体;
投加骨架构建剂(如活性硅酸)改善污泥结构。
降低成本:
利用工业废渣(如钢渣、赤泥)制备低成本絮凝剂;
回收脱水污泥中的絮凝剂(如PAM)。
在线仪器监测:
使用流动电流仪(SCD)实时监控电荷变化,指导絮凝剂投加;
监测出水浊度、pH及污染物浓度,及时调整参数。
动态优化:
根据水质变化(如雨季高浊度、季节温差)调整工艺;
定期复核絮凝剂性能(如储存稳定性、复配兼容性)。
场景:市政污水厂除磷
步骤:
效果:总磷去除率>90%,污泥含水率<80%。
投加FeCl₃(调节pH至6-7),生成FePO₄沉淀;
加入阴离子PAM(0.5-2 mg/L),桥联细小絮体;
慢速搅拌15分钟,沉淀池分离。
有效絮凝的核心是“对症下药+精细控制":
根据水质选择合适絮凝剂,复配使用;
优化投加量、pH、搅拌等工艺参数;
通过小试和在线监测动态调整;
平衡处理效果与成本,避免过度投加。
上一个:PAC使用效果
下一个:絮凝剂如何实现絮凝作用?
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里坦镇石疙瘩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