碳酸盐垢(主要成分为碳酸钙CaCO₃和碳酸镁MgCO₃)的形成是一个涉及化学、物理和流体动力学的综合过程,以下是其形成机制的详细说明:
一、化学形成原理
水源中的离子基础
天然水(如地下水、地表水)中含有溶解的钙镁离子(Ca²⁺、Mg²⁺)和碳酸氢根(HCO₃⁻),尤其是硬水中浓度较高。
关键反应:
Ca2++2HCO3−ΔCaCO3↓+CO2↑+H2O
高温下,碳酸氢盐分解生成碳酸盐沉淀,同时释放CO₂气体。
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
二、热力学与蒸发浓缩
蒸发浓缩效应
温度梯度的影响
三、水动力学与沉积位置
低流速区的沉积
结晶核心的作用
四、水质影响因素
硬度与碱度
pH变化
五、典型场景示例
锅炉水垢
冷却水系统
六、预防与控制措施
软化水处理:通过离子交换或反渗透去除Ca²⁺、Mg²⁺。
酸化处理:加CO₂或弱酸降低pH,抑制碳酸盐沉淀。
阻垢剂:添加聚磷酸盐、膦酸盐等分散剂,干扰结晶过程。
定期排污:降低浓缩倍数,控制离子浓度。
物理清洗:高压水射流或机械清理去除顽固垢层。
总结
碳酸盐垢的形成是水中钙镁离子与碳酸氢根在高温、蒸发、低流速等条件下共同作用的结果。通过控制水质、调节温度和流速、使用阻垢剂等方法,可有效预防或减缓垢的形成。